当前,身体智能技术的落地应用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也有部分企业开始关注家庭环境。在众多细分市场中,专注于健康养老场景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然而,这一领域的投资热潮正在悄然兴起,行业领先企业已经开始加大对康养市场的投入力度。
今年5月,在上海举行的智能机器人协同发展大会上,多家上市公司如麦迪科技、创耀科技和中坚科技等,与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健康养老场景下的群体智能平台建设。此前,傅利叶、智元机器人等专注于身体智能技术的企业也明确表示将重点布局康养领域。
业内专家认为,在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照护需求方面,身体智能技术有望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该技术涉及多个复杂环节,包括硬件开发、数据处理和场景应用等,仅靠单一企业难以实现突破。因此,行业内普遍呼吁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协作以及养老机构共同参与的方式,推动相关技术的落地。
在协同大会上,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郑军奇指出,健康养老机器人的发展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支持。他强调,一方面要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也需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研发能力,以及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标准建设方面的引导作用。
专家们普遍认为,实现康养机器人产业化的关键在于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并获得多方面的支持。具体来说,政府部门需要从战略层面进行规划,整合资源并开放应用场景试点;企业则要解决硬件、软件及成本问题,确保技术能够转化为实际产品;同时,养老机构也需要提供真实的应用场景,收集用户反馈,以实现技术和市场的有效对接。
基于这一共识,麦迪科技与上海新徐汇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等多家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并联合华为、优必选科技等行业头部企业,共同启动健康养老智能平台建设项目。未来,该平台将致力于打造一个由机器人主导的任务驱动型康养生态。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康养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打通“底层技术—研发创新—实际应用”的全链条,并获得多方面的政策和市场支持。只有通过多方协作,才能推动这一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
在首届智能机器人生态峰会上,傅利叶创始人顾捷曾表示,康复训练的核心需求包括认知、语言功能恢复等多个方面,这些都需要与治疗设备进行持续互动,这也是身体智能技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域。他强调,未来的康养机器人不仅要具备基本的动作训练能力,更要注重交互性和情感共情能力。
顾捷认为,在高度标准化和重复性的工业场景中,传统工业机器人凭借其高精度和低成本优势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引入人形机器人反而可能增加成本而难以实现规模经济。相比之下,康养场景更能发挥人形机器人的优势,特别是在交互性和多模态感知能力方面。
此外,身体智能技术还可以为康养服务提供专业化、标准化和精准化的解决方案,并通过规范化操作提升服务效率。例如,一名医疗师可以同时管理多台机器人,患者的训练强度和具体参数也可以由系统进行标准化控制,从而显著提高整体服务效率。
市场观察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媒体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投诉举报请联系邮箱:News_Jubao@163.com
聚焦商业经济报告和前瞻商业趋势分析,市场观察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