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组织召开了《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30年)》研讨会并进行了政策解读。多位行业专家在会上指出,新一代煤电技术的创新与升级将为我国电力系统转型提供重要支持。来自各大重点发电企业的技术人员也透露,如何提升机组的运行灵活性和安全性已成为当前面临的核心技术难题。
《实施方案》从清洁降碳、安全可靠、高效调节以及智能运行四个方面构建了完善的煤电技术标准体系,并对深度调峰技术、负荷变化速率技术等关键领域提出了具体的参数要求。这些技术指标的设定旨在提升煤电机组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的需求。
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电科院锅炉及环化中心主任郭栋在会上分享了一组重要数据:在储能、抽水蓄能、燃气电站等多种灵活性资源中,煤电机组占比约为35.7%,其单位投资成本约为600元/千瓦。他指出,随着新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的持续增长,电网面临的不稳定性风险也在增加。作为唯一具备大规模经济化深度调峰能力的灵活性资源,煤电在保障电网安全运行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郭栋还介绍了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超(超)临界机组宽负荷快速灵活调峰关键技术"。该项目由华电电科院牵头,在华电五彩湾发电公司350MW超临界燃煤机组上成功实现了示范应用,突破了2%的负荷升降速率限制,最高可达3.5%。这一技术成果表明我国煤电灵活性改造已经取得显著进展。
据测算,如果将该技术推广至全国20%的煤电机组,预计每年可新增新能源消纳量约2800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2.3亿吨,并为新能源产业创造约840亿元的产值。同时,这也将带动燃煤灵活发电装备制造业发展出约222亿元规模的市场。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科研总院新一代煤电中心主任伍小林则从技术改进的角度发表了看法。他认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要在保障电力供应安全的同时,提升清洁能源消纳能力。当前煤电机组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难以适应灵活性发展的要求,在低负荷高效运行方面考虑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优化汽轮机设计、重构热力系统等技术手段来改善。
根据华泰证券的行业研究报告,全国范围内的火电灵活性改造工程将形成每年约1.6亿千瓦的改造需求,预计可带动每年100-200亿元规模的市场增长。这表明煤电灵活性改造不仅是技术发展的需要,也将带来显著的经济价值。
市场观察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媒体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投诉举报请联系邮箱:News_Jubao@163.com
聚焦商业经济报告和前瞻商业趋势分析,市场观察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