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倩雯 陈晓冉
2024年7月,上海金融街一处高端写字楼内,中信银行一场围绕“服务流程执行力”的专项培训课程正在有序开展。讲师带领员工结合流程蓝图逐一演练服务触点,按照“情绪响应—话术选择—肢体控制”三维标准进行逐项打分。每位学员桌前摆放的手册上清晰标注着“流程图解—场景应变—标准话术”等关键词,形成了标准化、情境化与应变力相结合的培训闭环。
不同于传统礼仪培训的“动作模仿”,这场培训从一开始就透着系统化思维。项目负责人介绍,这正是中信银行近期引入的由企业服务礼仪培训专家杨雅楠主导设计并亲自授课的“服务流程执行力”模块课程。课堂伊始,屏幕上呈现一句引导语:“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不仅是一种古训引用,更传达出本次培训背后的核心理念:服务礼仪不仅是个人素养的外显,更是组织流程与治理逻辑的有形表达。
在对话中我们了解到,这一培训是杨雅楠专家为该行量身定制的《金融行业服务礼仪实操规范方案》中的一个环节。课程不仅包括高频客户场景的实操复盘,还结合了她开发的“大数据驱动的企业服务礼仪效能评估与优化系统V1.0”技术成果,用于培训后的行为质量追踪与服务反馈机制设计。从“培训前测—过程评估—岗中跟踪—案例闭环”四个阶段出发,对该行的整体服务力提升过程打下了系统化与量化基础。
礼仪培训不止“教动作”,更是业务治理的接口
如果说技术平台提供了训练路径,那么服务理念的深化则决定了培训是否真正融入组织治理。据了解,中国移动北京分公司曾在客户投诉处理上面临流程割裂、员工情绪应对不一致等问题。为了实现公司服务流程的顺畅运转和整体服务礼仪方面的技能提升,杨雅楠应邀主导了“让投诉变美丽”服务改善沙龙项目。在这一项目中,她提出“服务不是安抚情绪的技巧,而是组织系统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将服务流程中的关键节点与员工行为模型相结合,重新梳理了客户响应机制与话术标准。正是她的创新技术赋能,让企业服务礼仪的培训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量化标准。
该项目不仅涵盖投诉处理技能、情绪识别训练,还辅以现场模拟与案例复盘,从“服务执行”的角度将客户体验可视化。据统计,该部门客户投诉再发率下降了38%,员工在满意度调查中得分普遍提升至95分以上。该成果也被写入了《中国移动北京公司营业厅现场服务手册1.0》,迄今为止依然是移动北京公司的核心礼仪服务指南,更成为了同类型企业争相学习的标杆类培训手册。这种从“流程+行为+场景”三合一构建服务力的路径,正是杨雅楠近年提出的“服务动能”理念的落地体现。她认为,企业的服务能力需要像供应链一样进行结构设计与持续优化,而非一场场独立培训的堆积。
技术与实训融合,推动传统礼仪培训模式变革
当有行业专家问道,如何避免技术沦为“冰冷工具”时,杨雅楠用实际行动给出了最好的答案,那就是“虚实结合”的实训设计。在她主导的“多模态交互的沉浸式企业服务礼仪模拟实训平台V1.0”中,员工可通过虚拟客户场景进行服务模拟。该平台支持语音识别、动作捕捉、情绪检测三维反馈,适配不同行业的服务场景模型。2024年,这一平台在深圳思迈尔商务信息有限公司部署,配合其客户支持体系,进行了一期72人的中层培训,最终该期服务评分同比提升达21%。“这不只是一个系统,更像是一套内部训练器。”思迈尔公司运营主管表示,“它补上了我们培训中最大的盲区——真实应对能力的形成。”
与平台配套的课程《服务意识与心态》在多个窗口型行业中广受欢迎。课程通过“服务文化=组织心智”的理论框架,结合短视频、共情训练与员工角色画像,让服务意愿从“被动要求”转为“内驱愿景”。北京电信员工在课程反馈中提到:“杨老师教会我们如何从心出发,让客户感受到尊重,不是微笑训练,而是认知重塑。”
以行业为本,构建可迁移的服务力模型
一汽大众销售负责人表示:“杨老师不是在讲课,而是在搭建一套真正可落地的服务系统。”笔者在走访一汽大众华北分部时,看到《职业礼仪修养》《服务文化如家风传承》等课程已被纳入员工培训序列,并与销售流程嵌套结合,形成了岗位胜任力模块。
这些课程内容并非统一模板,而是基于杨雅楠独创的“服务之花”模型、企业蓝图绘制与客户触点映射等多项工具,对不同行业特性进行了深度定制,带着强烈的“行业基因”。杨雅楠依据企业现有流程节点、员工行为习惯、客户心理特征,设计出“服务流程+行为分镜+关键事件应变”的实训路径。
在她主导设计的中海油《国际化职业形象与商务礼仪》培训项目中,礼仪教学不仅涵盖传统形象与语言训练,更将服务触点的差异化表达、跨文化场景下的表达逻辑纳入其中。项目仅仅执行三个月后,受训员工在海外客户的满意度反馈评分中就提升了11.4%,达到了惊人的99.6分。
服务治理理念正在重塑组织对“礼仪”的认知
当多数企业仍将服务礼仪视为“锦上添花”的技巧时,杨雅楠的思考早已深入组织内核。“服务礼仪本质上是一种组织秩序的具象体现。”杨雅楠如此总结。她提出“服务即治理”的核心概念,强调将服务行为标准化、流程化、可控化,不仅有助于提升客户体验,更是保障企业治理结构运转的关键路径之一。
在北京建行、广发银行、川财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合作项目中,这一概念正被实践。礼仪规范被编入新员工训练营教材,与流程手册形成配套,服务表现也被纳入绩效考评系统。客户对员工在“仪态、语言、反应速度”三个维度的评分机制也逐渐标准化。
她的研究成果《边缘计算支持的企业服务礼仪实时指导与反馈研究》在业内被广泛引用,成果指出:“服务触点数据如同企业的‘外部神经’,要通过技术识别、反馈优化,使其成为治理链条的一部分。”正因如此,杨雅楠在服务力培训中的角色,不再单单是讲授者,而是企业“服务价值链条”的搭建者。
后记:技术和文化之间,她让“服务”成为企业的真实力量
截至目前,杨雅楠已服务大型企业超过120家,覆盖金融、通信、地产、制造、交通、能源、政务等多个行业。她开发的技术系统已实现跨行业迁移应用,并以超过95%的满意度在市场中保持良好口碑。她设计的礼仪课程也被北京礼仪专修学院、北清经管等多所院校作为案例纳入教材使用。
但她从未以“讲师”自居。“我不是来教大家如何更有礼貌,而是帮组织建立一种可持续表达尊重、传递信任的系统。”她说。她所推动的,不是一次次培训的完成,而是一次次组织服务能力的更新与升级。
从礼仪到系统,从情感到治理,从个人表达到组织能力——在这个服务体验决定品牌价值的时代,杨雅楠正以系统化的方式,将礼仪培训这门企业服务中的重大“课题”,推上全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