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南的山水之间,氤氲着一缕穿越时空的酒香。它从古窖池中缓缓升腾,在二十世纪初的匠人手中凝聚成形,又在三代传承的坚守与创新中绵延不绝。翻开一本泛黄的《五粮液酿造精要》,仿佛触摸到了中国白酒文化最鲜活的血脉。不仅记录着五粮浓香酒从地方佳酿走向世界名酒的传奇,更承载着一群匠人用一生守护的信仰。
江风裹挟着湿润的稻香掠过酒坊的青瓦。邓子均站在自家作坊的窖池前,手中紧握着一纸配方。这份配方并非凭空而来——它源于明代陈氏秘方的启示,又历经他数十年的反复推敲。双手在红高粱、糯米、大米、小麦与玉米间游走,五种粮食的配比如同五行相生相克,多一分则过为已甚,少一分则寡淡无味。那些年,他像一位修行者般与粮食对话,在无数个酿造的轮回中寻找平衡的至臻之境。
然而,这坛凝聚心血的“杂粮酒”最初却并未被世人理解。直到1929年的某天,前清举人杨惠泉在酒香中驻足,一句“此酒集五粮之精华,如玉液琼浆”的点拨。彼时,邓子均的长子邓龙光尚是少年,他看着父亲在酒坊中躬身劳作的背影,第一次懂得了“传承”二字的分量——那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对天地馈赠的敬畏。
邓龙光(第二代传人)画像
1932年的上海码头,咸涩的海风与浓烈的酒香交织。邓龙光站在即将远航的货轮前,这个自幼在酒曲香气中长大的年轻人,将父亲的匠心化作商业版图上的锋芒。四年后,他执掌“利川永”商号,用川人特有的韧劲在乱世中开辟出一条通商之路。
1951年,当新时代的曙光初现,邓龙光带着家眷迁居莱坝。八年后,当邓子均将记载着秘方的黄纸与泛黑的酿酒笔记交予长子时,老人浑浊的眼中闪烁着星辰:“记住,酒是有魂的”。这句话烙在邓龙光心头,化作他余生最沉重的使命。1964年,当《五粮液酿造精要》最终成书时,那些被岁月浸润的墨迹里,分明流淌着两代匠人对天地时序的理解——何时制曲,何时入窖,何时开甑,皆需顺应四时更迭,如同农人遵循节气播种。
书页间斑驳的酒渍,是祖父和父亲半世纪的心血结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位新任幸福酒厂厂长选择以最朴素的方式守护传承:他带着工人们躬耕于酒厂车间之内,用手感知酒醅的温度,用鼻尖辨析发酵的层次。有人质疑这种“笨办法”,他却说:“机器能算出配比,却算不出粮食呼吸的节奏”。十六年后调任宜宾市胜利曲酒厂,他依然坚持每天巡窖,身处生产一线。
邓真远1988年在“胜利曲酒厂”办公室
世纪之交的白酒江湖风云变幻,资本浪潮冲击着传统酿造,快消理念与匠人精神激烈碰撞,但邓家人始终如礁石般岿然不动。2007年,当邓真远创立“祖创酒”高端品牌时,业内哗然。有人劝他顺应潮流开发低度酒、果味酒,他却一直秉承祖传秘方,只为生产高品质纯粮酒。在机械化生产的浪潮中,他依然保留着人工酿酒的传统——百年前,祖父的身影也曾在这方曲房留下印记。
江畔酒坊的灯笼又亮起来了,陶坛中的酒仍在静静呼吸。三代匠人用百年光阴验证: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制过去,而是让传统活在当下。化作流淌的江河,在时光中酝酿出超越技艺的生命力。当人们举杯时,饮下的不仅是五谷精华,更是一个民族关于坚守与创新的永恒叙事。在这里,匠人的生命早已融入酒香,化作光阴里最醇厚的注脚。
市场观察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媒体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投诉举报请联系邮箱:News_Jubao@163.com
聚焦商业经济报告和前瞻商业趋势分析,市场观察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