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不仅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力量,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围绕这一重要领域,近日,我们特别邀请到资深市场研究专家朱春贵,以详实数据与专业视角,对中国轻工业的市场发展态势进行了深度解码。
在访谈中,朱春贵明确指出,当前我国轻工业正在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产业规模与结构优化均实现了双突破。对此,朱春贵援引市场数据为证:去年,我国轻工业实现营业收入22.2万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利润1.4万亿元,同比增长3.8%;轻工业以占全国工业13.2%的资产,实现了全国工业16.7%的营业收入和18.1%的利润,有力支撑工业经济稳定发展;钟表、自行车、电池、家具、塑料加工机械等100多种轻工业产品的产量领跑世界,家电、家具、皮革等行业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0%,稳居全球轻工业生产与出口国首位。
“消费属性是轻工业的核心标签,我国轻工业之所以一直以来都具有极强的增长韧性,主要得益于市场需求改善、企业持续创新与国家政策大力支持这‘三驾马车’。”在朱春贵看来,市场需求、技术创新与政策环境的协同发力,正是中国轻工业稳健发展的底层逻辑。
首先,在消费市场层面,朱春贵揭示了需求结构的深刻变革。随着居民收入的稳步提升,市场消费观念正在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跨越,消费者对轻工产品的选择标准日益聚焦于品质保障、健康安全、设计美感和个性化表达。例如,家电领域除菌保鲜冰箱、母婴专用洗衣机、零冷水热水器等细分功能产品销量激增,日化行业中天然成分洗护用品、无添加食品包装材料的市场份额显著扩大等,均反映出消费者对品质化需求的精准回应。与此同时,下沉市场也展现出了强劲活力,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地区的家电、家具、日化产品消费增速已超过一二线城市;拼多多、快手等新兴电商平台也正在加快供应链创新,以精准对接县域消费者对高性价比、耐用型轻工产品的需求,推动高性价比产品销量攀升。
其次,轻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是相关企业持续创新、加速转型的必然结果。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的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约束趋紧、传统优势弱化,部分轻工业产品产能和市场正面临发展的“天花板”。在此背景下,广大轻工业企业主动求变、积极转型,通过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步伐,强化精细管理与品牌建设,正加速向产业中高端价值链攀升。据朱春贵率领的上海煜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调查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轻工业百强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近3%,且已培育形成了一批“灯塔工厂”、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等,部分领军企业更是成功跻身世界500强及全球品牌500强,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最后,朱春贵强调,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也为轻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关键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有效激发了消费更新,促进了供给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实现了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目前,这些政策的红利效应正在持续释放——2023年,轻工11类商品零售额达72055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3%,同比增长5.7%。
然而,尽管中国轻工业市场成绩斐然,但朱春贵凭借独到的战略眼光,敏锐指出了行业依然面临着一定挑战。“从国际上看,世界市场环境日趋复杂严峻,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出口、消费、投资三大需求持续低迷,商品消费复苏进程也相对缓慢。无独有偶,国内市场需求虽受政策提振,但整体需求仍显不足,而供给端上低端过剩与高端不足的情况也依然并存,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上行压力大,多数轻工业企业的技术、质量、品牌水平较国际尖端水平存在差距,综合竞争力有待提高。这些亟待解决的痛点正在制约着中国轻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朱春贵坦言。
针对上述挑战,朱春贵结合多年市场分析经验,给出了他的专业建议。他表示,轻工业是我国的“王牌”产业之一,必须把轻工业转型升级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点,坚持“消费扩容”与“供给提质”双轮驱动。具体来说,一是扩大有效需求,调整政策设计,根据消费趋势扩大政策覆盖面,深挖轻工业产品消费潜力,积极拓展国内市场空间;二是拓展国际市场,优化全球生产、销售、售后布局和渠道建设,深化跨境电商新模式,强化国际消费者黏性,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三是促进供给升级,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深入贯彻“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市场理念,加大对技术创新、智能改造、节能转型、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轻工业企业品牌。
最后,我们也深深感谢朱春贵专家的无私分享。作为市场研究领域的领军者,朱春贵以深厚的行业积淀与前瞻洞察力,为中国轻工业的市场发展勾勒出清晰的发展方向与战略图谱。此次专访中,他不仅以海量市场数据精准锚定行业脉搏,更以前瞻性视野揭示了轻工业在消费升级、技术革命与政策赋能下的深层发展逻辑。他也呼吁更多的中国企业重视“自我认知”,构建自己的企业发展之路,让中国轻工业真正向“潮”而动。
(文:李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