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旧锅炉房里煤粉飞扬、火焰轰鸣,到智慧中控大屏上数据跳动、曲线稳稳推进,中国城市供热行业在过去二十年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换挡。这既关乎民生温度,也标注着能源结构的升级刻度。在这条奔涌的时间河里,总有一些人把螺丝拧在时代的关键处——北京市热力集团高级工程师贾萌,便是其中之一。
“我入行那年,北京的冬天还有明显的煤味儿。”贾萌把记忆停在2006年。那时她从基层技术员做起,最重要的任务叫“保供应”。随后,治理大气污染与清洁取暖接连提速,“煤改气”“低氮燃烧”等名词不断闯进一线现场。一次回水温度异常带来的连环电话,让她第一次切身感到所谓“热惰性”的巨大惯性——慢半拍,整片小区都要“打寒颤”。从那时起,她把一句话记在心里:把不确定尽量变成可预测,系统不只要扛得住,更要算得清、调得准。
沿着这条主线,她参与的一系列项目逐步指向“系统协同”。具体而言,2014—2019年,北京市科技计划“智慧城市供热系统多源互补优化运行调度决策支持平台”落地,热源—管网—用户侧的数据被横向打通;2017—2019年,互联互通示范工程把“信息孤岛”连成“数据通道”;2019—2020年,中芬政府间合作把“按需精准调控”的理念放进更寒冷的城镇样本里;2019—2022年,“热电气协同的京津冀一体化清洁供热”把目光推向区域协同;2020—2022年,“城市能源系统热电协同关键技术研究”继续把发、输、用三端联成闭环;到2022年,“基于区块链的供热服务管理平台”开始探索可信计量与服务闭环。贾萌深度参与的供热行业工程项目很多,肩上的责任很重,落点却很朴素:让系统更透明,让调度更有据可依。
在工程实践中,标准定口径,方法定路径。2019年,贾萌参与制定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1653-2019《供暖系统能耗指标体系》,将能耗统计范围、术语与定义、各类指标及其计算方法系统化梳理,并对折标准煤系数与过程能耗预测方法给出明确指引。该标准适用于以锅炉房、热力站为热源的热水集中供暖系统,通过统一计量与折算口径及基准供暖度日数(HDD)的可比规则,把零散经验沉淀为可复用的算式与可比的基线,企业与主管部门可以有依据开展持续优化与客观评价。
把镜头拉远,中国能源行业这二十年从“扩规模”稳稳拨向“提效率”,从“末端保供”走到“全链条最优”,从“报表式管理”迈入“可视、可控、可验证”的实时治理。贾萌更愿意把自己称作“把复杂问题讲清、把复杂系统跑顺的搬运工”。她对自己的创新成果只一笔带过——围绕多热源协同调度、碳排放监测优化、分布式协同管理、超高温热泵运维等平台化工具,形成“数据—模型—决策—验证”的闭合流程,完成从监测到调控的跃迁。这种“以问题为导向、以落地为目标”的技术路径,让贾萌成为行业内“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代表人物。她的研究成果不仅发表在核心期刊,更能直接应用于锅炉房、热力站的实际运维,真正打通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谈及初心,她把答案落在用户端:“最好的供热是‘无感’——关上窗户,屋里刚刚好;抢修电话越来越少,预防性维护越来越多。”至于未来,她给自己规划了四件事:把“热网—热泵—储热—电网”的耦合具象化为可复制的城市模块;让数字孪生的分辨率下沉到设备级,让预测性维护真正替代突发抢修;打通“计量—服务—结算”的可信数据链,探索区块链与用户侧响应的闭环;把这些年的方法论写成面向一线工程师的课程,帮助更多年轻人从“经验派”平稳过渡到“数据派”。
最后,她看着监控大屏上数据和曲线说:“工程师的浪漫很朴素——让冬夜的城市不冷,让行业的能耗更省。”那不是某个单点技术的胜利,而是标准、项目、专利、人才与治理合力的结果。也像这二十年中国能源行业的轨迹:从煤烟渐散到蓝天更多,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从各自为战到系统协同。在这场关乎民生与能源的变革中,贾萌不仅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推动者——她用二十年的专业坚守,让“温度”被精准调控,让“方法”被系统沉淀,而属于她与中国供热行业的下一程,已在数据与热能的交织中,清晰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