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办公室,灯光映照在一张铺满代码与税表的屏幕上。李雪冰正专注于调整一段算法,他的指尖在键盘上飞快跳动。对他而言,财税不只是账本与法规的堆砌,更是一种复杂系统,需要不断去演算、去拆解、去重构。
二十年的职业生涯,把他从“四大”事务所的会议室带到跨国制造企业的财务部,又带到如今智能机器人公司的税务部门。他身上的标签很多——北京大学专业会计硕士、加拿大注册会计师、跨国企业税务经理、行业评审专家。但在李雪冰自己看来,这些经历不过是他与“财税”这门复杂学科不断对话的方式。
“财税是规则的艺术,但规则从不单调,它会随着市场、政策、技术而不断变形。”他说。“二十年前,企业的财税管理主要依靠手工操作和简单的电算化工具。”李雪冰回忆道,“那时候,一个月的账务处理可能需要十几个人加班加点才能完成,而且错误率居高不下。”正是这种切身体验,让他深刻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013年,他把人工智能写进税务工作:基于深度学习的税务审计智能辅助决策系统V1.0。那时“深度学习”还只是学术会议上的热词,他却用它来训练系统识别异常交易,模拟风险轨迹。有人觉得这是“过早的冒险”,但事实证明,这一步让税务审计从“事后纠错”变为“提前预警”。
随后几年,他又相继完成了边缘计算、区块链、数字孪生、自然语言处理等方向的探索。无论是跨境税务的合规难题,还是企业对政策理解的时效性要求,他总能从技术角度给出解决思路。笔者注意到,他的论文和研究几乎没有花哨的口号,只有对数据、模型、业务流程的冷静推演。
李雪冰喜欢用“搭积木”来形容自己的工作。底层是算法与架构,中层是合规逻辑与风险模型,上层则是可供企业直接操作的应用界面。“底层要足够坚固,才能承载上层的复杂设计。”他解释说。于是,从最初的深度学习,到后来的知识图谱、自然语言理解,他都坚持自己动手设计关键模块,不满足于现成的“黑箱模型”。
2023年,他最新的成果“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税务业务自动处理系统V1.0”面世。有人称它为“智能税务助理”,能在几分钟内完成发票校验、政策解读和申报方案生成。一位制造企业的财务总监评价说:“它让我们的工作从疲于应付,变成提前筹划。”
对话过程中,李雪冰很少谈论奖项。他的确获得过“2020年度数字化税务管理领域杰出创新成果”和“2024新经济中国财税管理杰出人物”这些业内重要奖项,但他说这些只是“结果的附属物”。
“我更在意的,是我的研究有没有真正解决企业的问题。”他停顿片刻,补充道:“财税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连着企业的现金流、战略、声誉。技术如果不能进入这些脉络,就没有意义。”李雪冰谈起合规,就像谈一门哲学,强调平衡与边界;他谈起算法,又像在讲一门艺术,关注逻辑的优雅与结构的完整。
谈及财税管理的发展趋势,李雪冰有着清晰的判断。他认为,未来的财税管理将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和预测性。人工智能将不仅仅是辅助工具,而是成为财税管理的核心驱动力。“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财税数据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之一。”李雪冰预测,“未来的财税专家不再是简单的数据处理者,而是数据分析师和策略顾问,需要具备更加综合的能力。”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当下,财税管理往往被视为“慢区”。但李雪冰的探索提醒人们:哪怕是在最传统的环节里,也有新的想象力空间。或许,这正是他留给行业最宝贵的东西——不只是成果清单,而是一种持续提问、不断试探可能性的勇气。(陈若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