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射阳县黄沙港镇的渔港畔,盐城旭康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正演绎着传统渔业与现代食品工业的深度融合。自动化流水线上,金黄酥脆的黄鱼经过解冻、清洗、油炸等十余道工序,最终化身为一罐罐即食海鲜美味,这条每小时可处理数吨海产的生产线,折射出我国海洋食品精深加工产业的升级之路。
一罐海产品的"智造"革命
走进旭康食品的智能化车间,全自动油炸机的精准温控系统正在将鱼块炸至金黄,德国进口的灌装设备以每分钟120罐的速度完成密封作业。与传统作坊式加工不同,这里的每道工序都建立了HACCP食品安全管控点,实验室里质检人员正对样品进行微生物和重金属检测。"从原料验收到成品出库要经过21项质量检测,"薛春丽主任指着正在运行的X光异物检测仪介绍,"我们罐头产品的商业无菌合格率保持在99.98%以上。"
这种工业化生产模式改变了海产品"靠天吃饭"的传统。依托黄沙港渔港的原料优势,企业构建起"渔船-冷库-车间"的3小时原料锁鲜圈,使鱼获物从出海到进入加工环节不超过12小时。目前企业年消耗带鱼、凤尾鱼等原料1.2万吨,通过精细化加工可使原料增值5-8倍。
产业链"乘法效应"显现
作为上海梅林食品的配套供应商,旭康的产业布局颇具战略眼光。除两条鱼罐头生产线外,企业同步建设的八宝饭、调味品生产线形成了复合型产品矩阵。这种"1+N"的模式既满足了头部食品企业的集采需求,又通过多品类经营平抑了海鲜原料的季节性波动风险。数据显示,企业投产半年即实现800万元销售额,配套的2000亩水产养殖基地带动了周边156户渔民转型发展。
黄沙港镇分管工业的副镇长算了一笔账:"每增加1吨精深加工产品,就比直接销售原料多创造2.3万元产值。"该镇正以旭康为链主企业,规划建设200亩的海鲜预制菜产业园,吸引包材印刷、冷链物流等配套企业集聚,预计三年内形成超10亿元的产业集群。
即食海产消费新图景
在消费升级浪潮下,旭康的产品创新折射出行业变革趋势。其开发的低盐梅子黄鱼罐头、香辣带鱼软包装等新品,精准切中了都市白领和Z世代对便捷营养的海鲜蛋白需求。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即食海产品市场规模已达420亿元,年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
"我们正在研发充氮保鲜技术和即食海鲜拌饭系列,"企业技术负责人透露。通过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产学研合作,公司已获得4项加工工艺专利。在电商直播间,这些产品正以"开罐即食的海洋美味"为卖点,创造着单日销售3万罐的业绩。
从渔港码头到超市货架,黄沙港的海产精深加工故事诠释着乡村振兴的产业逻辑。当传统的海洋渔获遇上现代食品工程技术,不仅催生出新的经济增长极,更让"靠海吃海"有了全新的时代内涵。随着RCEP协议生效,这些通过国际认证的海产罐头正沿着"一带一路"走向更广阔的海外市场,书写着中国海洋经济的新篇章。